
7月18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院、托勒密博物館(香港)聯合主辦的「描繪蒼穹:星座與古星圖珍品展」將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隆重開幕。托勒密博物館收藏的78八十余件近百件東西方天文文物與浙江自然博物院的7件隕石珍藏共同呈現人類描繪蒼穹的歷史與未來,為觀眾奉上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星空主題文物展覽。
展覽以文明發展進程為線索,設置四大主題篇章講述人類仰望星空的歷史:第一章「想象蒼穹」歷數東西方各個古代文明對星空的想象;第二章「描畫蒼穹」集中展示中國和西方古典時期融匯科學、哲學與美學的華美星圖;第三章「觸摸蒼穹」讓觀眾近距離接觸來自太空的天體碎片——隕石;第四章「探索蒼穹」講述歷代天文學家從古代星盤到近代各類望遠鏡,視野不斷拓展、思想不斷深化的探索歷程。

中國最大規模星空主題文物展覽星空科學藝術特展
此次展覽依托托勒密博物館的天文主題文物特藏,結合浙江自然博物院館藏,集中展出八十余近百件文物和自然類標本,大部分為原件,在國內同主題展覽中首屈一指。展品類型豐富,囊括古籍印本、手抄本、版畫、拓片、銅鏡、天文儀器、隕石等,以多維視角講述世界各大文明認識星空的歷史。
文明互鑑視野下的星空畫卷
展覽跨越史前、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代四個歷史時期,展現東西方多個文明的星空探索歷史,著眼於文明交流互鑑在歷史上對科學進步的積極促進作用。如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及相關日、韓文物並列展示,以小見大,凸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文化自信,引導觀眾感受浩瀚宇宙的東方色彩;觀眾也能從《黃道總星圖》的細節中領悟近代中西方天文知識交流的雙向性。
西方四大古典星圖原作珍品首次集體亮相國內
創作於17至19世紀的《拜耳星圖》《赫維留星圖》《弗拉姆斯蒂德星圖》《波德星圖》,以其各自的學術前沿性與一流藝術水平,被譽為「四大古典星圖」,開創了歐洲星圖的黃金時代。「四大古典星圖」原作在同一展覽中集體亮相,在國內尚屬首次。展出的26幅作品大多為銅版印刷後手工著色的精品,觀眾在認知幾百年間星圖發展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歐洲古典藝術的線條與色彩。

古星圖天文與流星/隕石主題的深度結合
從古星圖到星座,從流星雨到隕石,實物隕石標本讓蒼穹觸手可及。浙江自然博物院多件館藏隕石標本首次展出,包括浙江檀溪目擊隕石、珍稀月球隕石等,以「觸摸蒼穹」為主題,以流星為線索,講述星座、火流星和隕石的故事中西星圖天文的在展覽中,帶領觀眾感受天文的魅力。
其他重磅展品:搖籃本、早期望遠鏡、《和諧大宇宙》等
星圖以外,展品中還包括多件重磅文物,不容觀眾錯過。如「搖籃本」《天文詩歌》,它是現存首部系統記載42星座與黃道帶的書籍;17世紀荷蘭制圖黃金時代的名作《和諧大宇宙》,它被譽為「史上最華麗的天文圖集」,將展出6件銅版著色原作;多件古星盤和歐洲18-19世紀的折射、反射望遠鏡、航海天文儀器……讓古董望遠鏡愛好者不出國門也能一飽眼福。
「描繪蒼穹:星座與古星圖珍品展」不僅是一次對東西方古代文明中星空探索歷程的回顧與致敬活動,更是一次集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於一體的文化盛宴。它讓我們在欣賞科學之美與藝術之魅的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文明的璀璨與深邃,更加堅定走向未來、探索宇宙的宏偉目標。
展覽將持續3個月,分為上、下兩期。《拜耳星圖》《赫維留星圖》《弗拉姆斯蒂德星圖》在上期展出,下期將替換為《波德星圖》《和諧大宇宙》《天圖》。展覽期間,主辦方將舉辦多場專家講座和公共教育活動,為觀眾開拓更廣闊多元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