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院、托勒密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聯合主辦的「草木有本心:曾孝濂博物繪畫精選展」將在位於葵芳的托勒密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不僅是托勒密博物館香港展廳的首展,更是一次科學與藝術交融的視覺盛宴。
曾孝濂先生是中國博物繪畫領域的泰斗,86歲高齡的他深耕該領域68年,被譽為「中國博物畫第一人」。作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資深科學畫家,他的作品兼具科學嚴謹性與藝術感染力,影響了當代中國博物繪畫的發展。
本次展覽精選50餘幅曾孝濂的代表作,時間跨度從上世紀70年代為《中國植物誌》創作的精細墨線圖,到2024年最新創作的彩色丙烯作品,完整呈現其藝術生涯的發展歷程。展覽分為三大主題篇章,開篇「植物誌與植物墨線圖」展現科學插圖的精準與匠心,繼而在「鳥語花香的世界」探索博物繪畫的詩意與生命力,最後一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展現曾孝濂科普藝術的社會價值。

生機盎然的花鳥世界
曾孝濂先生涉獵廣博,筆下題材豐富,尤以植物、鳥類和生態景觀最得心源。因此,雲南百花、百鳥成為此次展覽的重點。百花在畫紙上盛放,花瓣的每一絲紋理都清晰可辨;百鳥矗立枝頭,羽毛的光澤隨着觀展角度的變化而流轉。這些作品既延續了中國傳統花鳥畫的意境美學,又融入了西方博物畫的科學精神,形成曾孝濂獨特的風格。特別設計的沉浸式聲景裝置,讓清脆的鳥鳴環繞耳畔,觀眾得以在視聽交融中感受自然最本真的狀態。
穿越時空的自然之旅
觀眾可以跟隨曾先生的畫筆,開啓一場奇妙的時空之旅:在白堊紀的天空下,古鳥類的羽毛在風中輕顫;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望天樹巍然聳立;在微觀世界裏,流螢的微光和蜉蝣的觸鬚清晰可見;在遙遠的山林中,瀕危的綠孔雀和大熊貓自在地棲息;而在香港的山野間,本土植物正綻放着獨特的光彩。

微觀香港本土植物
此次展覽特別展出香港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收藏的多件植物墨線圖,為上世紀90年代曾孝濂先生赴港協助胡秀英女士繪製《香港植物誌》插圖所作。觀眾能夠微觀香港本土植物的方方面面,以新的視角透視身邊的花草樹木。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曾孝濂繪畫作品展」是藝術家的首個個展,此次展覽可謂再續前緣。
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將持續至8月10日。展覽期間,主辦方將舉辦多場專家講座和公共教育活動,為觀眾開拓更廣闊多遠的視角。
曾孝濂先生曾説:「我期盼着這種通俗的繪畫語言有助於心靈的溝通。」本次展覽正是以這一理念為核心,邀請觀眾體驗一場心靈與自然之美的碰撞。
發佈留言